2021-01-18 08:35:55
來源:新華社
新華社濟南1月17日電(記者劉夏村、陳灝、張武嶽、張昕怡)1月17日,山東棲霞笏山金礦。時間接近14時,喧囂忙碌的救援現場此時無比安靜,所有人都盯着剛剛打通至井下巷道的3號鑽孔。
“當、當、當……”救援人員用勁兒敲擊通往被困工人巷道的鑽桿。
這一刻,人們屏住呼吸,空氣彷彿凝固了。所有人都在期盼那代表生命奇蹟的迴音響起。
“啾、啾……”,井下傳來回響。
鑽機旁的救援人員一片歡騰。敲擊聲密集地傳向井下,井下又陸續傳來回響,最多時達到了9聲。
“我們聽到了井下敲擊迴應,初步可以認為有生命跡象!有待進一步確認信息。”煙台市應急管理局局長孫樹福紅着眼睛説。
這一刻、這一聲,是一週來無數人的心心念念。
↑1月17日,救援人員在全力打通鑽孔。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影報道
1月10日14時,山東五彩龍投資有限公司棲霞笏山金礦井下240米處發生爆炸事故。事故導致井筒梯子間損壞、罐籠無法正常運行、通信系統損壞,22人被困井下600多米處。
接到事故信息,應急管理部、山東省派出專家工作組緊急抵達現場指導救援,並調集各級專業救援隊伍和設備增援現場。
12日凌晨,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在接到救援任務三個小時內,就組織好車載鑽機及43名救援人員,從北京、安徽、河南等地緊急向事故地集結。
12日中午,記者在現場瞭解到,山東能源兗礦集團、山東能源淄礦集團等單位的9支礦山救援隊伍以及煙台市消防救援支隊共300餘名救援隊員正全力施救。到16日中午,現場已經有439名救援人員、357台套各類機械裝備參與救援。
救援是一場與“死神”的競速賽,拼的是速度,靠的是專業和信念。
↑1月17日,救援人員在全力打通鑽孔(無人機照片)。
為了儘快把人救上來,救援按照“兩條腿”並行的思路緊張進行,一方面加快清理迴風井井筒障礙物,另一方面加快地面打鑽,開闢生命通道。
救援過程一波三折。一名從井筒中執行清障任務返回的救援隊員向記者描述作業所見:“井筒上半部分的板是彎曲的,但是比較完整,到了一百四五十米的地方就開始傾斜,感覺快要塌了。”
“最大的難點是井筒這邊,作業量比較大,速度比較慢。”救援指揮部技術專家組成員汪宗文15日説,當天中午,井筒清障作業仍在距地面340米位置。
實際上,在14日12時,迴風井井筒障礙物就已清理至距地面340米。目前,救援人員每組四人,每班六小時,正爭分奪秒加緊清理。
地面打鑽又談何容易!從地面向600多米的深度、寬度只有3米的巷道鑽孔,本身就不容易,更何況還要面對複雜的地質條件,“卡鑽”、鑽孔歪斜的風險都有可能發生。
為進一步提高成功救援概率,15日,救援現場新增加了兩處鑽孔,共有6個鑽孔緊張施工。
↑1月17日,救援人員打通鑽孔,試圖與井下被困工人建立聯繫。
在救援現場,各支隊伍密切協作。此次貫通的3號鑽孔一直進尺較快,但一度打偏。為了儘快實現貫通,又新上了控斜糾歪能力較強的隊伍。
在迴風井口旁,一直站着四五個人,一條連接井下救援人員與地面工作人員的電話線將他們“串聯”起來。他們雙手端着電話線,為的是防止線路彎折。
事實上,所有人都被一條看不見的線“串聯”起來——由30多人組成的專家團隊研判指導救援方案;來自全國各地的十餘支救援隊伍積極施救;有關部委開通綠色通道,國際最先進鑽機從千里之外日夜兼程被調集而來……
“無論困難多大,我們一定不惜一切代價、窮盡一切手段,竭盡全力營救被困人員。”救援指揮部專家組組長修國林説。
在人們的期盼中,17日13時56分許,救援人員終於打通一條從地面至被困工人所處巷道的鑽孔。
隨後,人們聽到了來自井下的令人無比激動的迴響。
孫樹福説,下一步,救援人員將快速下套管、輸送營養液、下放生命探測儀和有線電話,以便進一步確認被困人員信息。
王惠
版權聲明 多寶網登入爆料熱線:0535-6631311